亚洲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_无码在线播放_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制服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山東濟南近代回族武林英豪譜(上)

來源: 時間:2010-02-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中華武術、跤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流派繁多,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回族是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中最尚武的民族之一。回回民族向來以強健、勇武、團結和不畏強暴著稱于世。中國穆斯林受“穆圣在世時傳教英風圣行”的影響,倍加熱愛各種武藝,創造了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拳械。濟南回族英杰輩出,有出“擂臺霸主”“摔跤大王”之譽。在近代的全國國術國考、全國運動會、華北運動會及省市比賽中,濟南回族選手多次奪得各種榮譽及獎勵,獲得獎品有銀盾、寶劍、牌匾、錦旗、獎狀、獎金等。回回民族自古愛國愛教,前輩們技藝高超,武德高尚,是錚錚鐵骨的回族硬漢,虔誠的穆斯林代表,從不欺弱凌強,在民族與國家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為本民族教門事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家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幾百年來,在濟南地區廣泛流傳的諺語很多,有“天下回回是親戚,天下把式是一家;只要說出教門話,走遍天涯也不差。”“把式把式,全看架式。”“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沙家桿子,楊家槍。”“回回十八肘,寧挨十拳、不挨一肘。”“一招疾,摔百招遲。”等等。“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彈腿門拳械很多即起源于濟南西關回族中,“彈腿四只手,人鬼見了都發愁”。在濟南回族中廣泛流傳的主要拳術有:十路查拳、十路彈腿及對練、三路滑拳、八極拳、老架拳、黃鶯架拳、心意六合拳、太子拳、炮拳、大小洪拳、十趟埋伏錘對練、六路短打對練等,各種徒手拳術、套路四十余種。主要器械有:春秋大刀、月牙鏟、樸刀、燕翅鏜、雙鉤、雙刀、雙匕首、雙斧、雙锏、雙錘、雙鐮、蘇來拐、峨嵋刺、五虎斷門槍、六合大槍、三尖兩刃刀、鉤鐮槍、單刀、雙刀、三節棍等大小器械套路三十余種。摔跤基本功訓練法等各種技藝一百余種,共計流傳著百余種拳械。

  近代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各省市縣也設置了國術館社等組織,倡導國民習武健身、強國強種,為摘除“東亞病夫”的帽子,前人們不辭勞苦,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設置了全國武術協會,使武術運動又迎來了一次開展的高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立了武術院,并先后創立了《中華武術》、《武魂》、《武林》、《精武》、《武術健身》、《柔道與摔跤》等大批武術、摔跤專刊,向世界人民傳播中華武術。這些專業期刊中多次介紹山東濟南回族武史,大量刊登有關山東濟南回族武術、摔跤的人物、拳種、器械的文章。199119941996199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國武術大辭典》、《中華武術人名辭典》、《中央國術館史》、《中國武術史》等,它們權威性的向世人介紹千百年來為中華武術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名帥、名將、流派創始人、近代武學家、武術家、摔跤家及當代世界級和全國性比賽中取得冠、亞軍和好名次的運動員。其中,濟南回族有幾十位入選,這是山東回族人民的驕傲。

  為承前啟后,在此摘錄整理編寫了38位濟南回族近代影響較大,有代表性的武術家、摔跤家的生平和功業,一一簡要地介紹給大家。

  1.金永惠(18201896):回族,山東歷城縣(今濟南)西關人,濟南昆侖派彈腿門、查拳門近代傳人。自幼隨于鳳林前輩習武,有“金家功夫于家傳”之說,外號“金三把式”。年輕時曾在河南、河北等省訪師、學藝,后在河北燕山一帶開設“穆光鏢局”,闖蕩江湖多年,名震江南塞北。晚年回濟南,在趵突泉畔(三股水邊)開辦拳場,執教兒孫門徒。同時是清真南大寺大鄉老之一。藝高人膽大,年近七十時擊敗一少林派壯年武僧,成為流傳至今的佳話。他是濟南清真教門昆侖派、查拳派、彈腿門拳術、器械、摔跤、氣功的近代鼻祖,濟南回族中贊傳的“四大名師”賽鶴鴻、白致俊、金玉田、馬云章均出自其門下。是濟南回族一代武術中的繼往開來的傳奇人物。

  2.賽鶴鴻(18421916):武術名師,回族,山東濟南人。自幼習武,師從金永惠習昆侖派拳械,擅長查拳、炮拳,精于散手技擊、馬術騎射,人稱“英雄大架”。1900年左右曾組織領導長清縣、歷城縣義和團運動,是濟南回族中贊傳的“四大名師”之首,得其技藝者有陳保平、穆華亭、范兆祥、法鏡軒、馬金鏢、王兆亭、楊寶慶等,為昆侖派的傳人。賽鶴鴻對“老架式”拳做出了繼承與發展,年老騎烈馬摔傷歸真。其另一位名徒左雙臣(18811939)曾任北洋政府曹錕部武術教官。其孫賽鳳陽也是一代名家。

  3.白致俊(18441918):號子敬,武術名師,回族,山東濟南人,師從金永惠習昆侖派拳械。成年后,外出尋師訪友,增進武功。擅長查拳、滑拳、彈腿、串拳、埋伏拳等拳械。精于技擊、散手和暗器用法,外號“西域大俠”“神射大俠”,尤精于輕功,有“七頁小瓦過湛江”之說。是濟南回族中贊傳的“四大名師”之一,創辦“西書房拳場”傳授技藝。得其技藝者趙春嶺、穆華亭、法鏡軒、左雙壁、于振聲、劉保庭等。白致俊對“黃鶯架”拳做出繼承與發展。后將拳場交予愛徒王兆亭、王兆林等傳授技藝。

  4.金玉田(18451918):昆侖派繼承人,回族,山東濟南人。自幼隨父金永惠習武,因貌、形與其父相似,號稱“小金三把式”。擅長查拳、滑拳、串拳、埋伏拳、羅漢拳等拳械,尤精于氣功、點穴等內家拳術。多年執教于濟南西關拳房,是濟南回族中贊傳的“四大名師”之一,也曾與一云游賣藝的和尚比武獲勝(現他們父子二人的軼事有些混淆)。得其技藝者王兆亭、于振聲、馬金鏢、米雙瑞等名家。金玉田對“六角式”拳做出繼承與發展。

  5.馬云章(18521915):昆侖派繼承人,回族,山東濟南人。隨師金永惠、信虎臣習武,擅長查拳、滑拳、串拳、埋伏拳、羅漢拳等拳械,尤精于大槍、大桿、棍術等。多年執教于濟南西關拳房,是濟南回族中贊傳的“四大名師”之一。得其技藝者陳保平、王兆亭、于振聲、馬金鏢、米雙瑞、楊寶慶等名家。馬云章對“二十四勢”拳做出繼承與發展。也曾應邀到河南、河北等省份傳藝。

  6.馬升平(18491921):號馬武,武術專家。回族,山東臨清人。自幼習武,青年時技藝精湛,擅長“桿子鞭”(亦稱“釣魚鞭”),外號“西洋鞭馬武”。后參加義和團運動,由山東一直打到天津衛,義和團運動失敗后,隱姓埋名,避居濟南清真南大寺,偽裝成聾啞人在寺內做雜役多年。清朝滅亡后,吐露真情,展露技藝,并在濟南西關回族拳房傳藝,為濟南“桿子鞭”“魚翅拐”的傳人。馬老歸真后,武術界的生前好友與學生,將他安葬在濟南南郊的馬鞍山上,和濟南歷代巴巴老人長眠于地下,并立碑樹傳。現在碑文上清楚的寫著“武術專家,馬先生升平之墓,中華民國十年立,濟南后學公立”。

  7.楊鴻修(18641944):字奉真,查拳宗師,大阿訇,回族,山東冠縣人。幼從洪占元,馬老為學習查拳系拳械。曾以“大槍楊鴻修”“快拳楊”而聞名大江南北。1915年受馬良之聘來濟南,協助馬良創辦“山東武術傳習所”。同時任北大寺阿訇,1919年被聘任到上海中華武術會任總教習。武術名家王子平、米廣亭、馬永魁、何振江、馬裕甫等都是其門徒。終生研習查拳,形成“舒展大方,勢正招圓”的楊氏查拳風格,與張式張其維、李式李恩聚形成近代山東三派查拳風格。歸真于冠縣。

  8.于萬升(18711958):字振聲,查拳大家,回族,山東濟南(歷城黨家莊)人。幼從賽鶴鴻、白致俊學武。后從楊鴻修、張學生研練查拳要旨。兼及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器械。1919年與馬良、楊鴻修、王子平、何玉山、吳志清等人在上海創立“中華武術會”。1923年在上海西門公共體育場舉辦的“全國武術運動大會”上,被大會組委會評為“十八位大武術家”之一。1925南下,定居南京,應聘于江蘇省體育傳習所。1927年南京中央國術館創辦,被聘為國術教授,并兼任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東南大學的國術教授。曾參加第一、二屆國考評判工作,1929年杭州擂臺賽與李景林表演武當對劍。是南京地區山東派武術的主要傳人之一。解放后,曾任江蘇省第一屆政協委員。歸真于南京。其后代現均生活在南京市。

  9.張鳳巖(18761948):摔跤專家,回族,河北保定人。幼年師從清末武術家、摔跤家平敬一學藝,明幾何學,重力學原理,故功夫最純,經驗豐富,為人重氣節,廣交友。1917年山東武術傳習所成立,應師弟馬良之聘來山東傳習所,。張鳳巖在傳習所中選中了四名濟南回族少年重點培養,他們是楊法武、法仙洲、黃成璽、彭壽惠。當時,人們稱他們為武壇上的“四大小孩”(即小武術家、摔跤家)。還有黑伯清、馬裕甫等。其要求學生要練“眼似閃電,手似箭,腰如盤蛇,腳似鉆”和“撐筋拔骨”之功等。張鳳巖為濟南回族武術、摔跤技藝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1919年曾任教于上海中華武術會。回保定后,又培養了常東升,常東起,常東坡,常東如,馬文魁,閻善益及其子孫等大批名徒,譽為近代跤壇上的一代宗師。歸真于保定。2005年中央電視臺《體育人間》欄目記者曾到其家中,對其后人進行采訪。

  10.馬良(18781947):名子貞,回族,河北清苑人。馬良是個軍閥,漢奸,早已蓋棺定論。就民族體育方面而言,他是近代的倡導者。自幼師從平敬一,是平敬一的八大弟子之一。1914任陸軍第四十七旅旅長兼濟南衛戍司令官等職,廣邀各派武術名家,組織軍事武術技術所,又稱“馬良武術技擊隊”,推廣武術使用性技術,后經北洋政府批準,定為全國軍警必修術。19171925年,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官辦專科武術學校“山東武術傳習所”(場址位于現濟南皇亭體育館)。自編武術教材,定名為《中華新武術》,北洋政府大員黎元洪、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梁啟超等為該書題詞,并作序。該書共分四科目:拳術科、摔跤科、棍術科、劍術科。經教育部審定,定為全國中、高等學校的正式體操教范。1919年率領眾武師到上海創辦“中華武術會”,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尚武樓”牌匾相贈。山東武術傳習所,有六屆畢業生,每屆120名,共720人。其中李仙洲畢業后考入黃埔軍校一期,是國民革命軍重要將領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山東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竇來庚,曾任山東省國術館副館長,抗戰爆發后,率國術館部分師生,組成抗日義勇軍,任敢死隊隊長,后任山東抗日保安旅第十七旅旅長,為國捐軀,1988年被省政府追認革命烈士。馬良曾任舊中國中華體育協會籌委會主席,1928年擔任中央國術館第一任教務處處長及第一、二屆國術國考主試委員、副評判委員長,另著有《人類寶鏡六緘》等書籍。現清真北大寺保存馬良用飛北體(俗稱棗胡子體)寫的“武術為國家至寶,棄之則亡”石碑一塊。

  11.王兆亭(18801952):號丹忱,一代掌門(號稱大老師),山東濟南人。幼從賽鶴鴻、白致俊、金玉田、馬升平等習武,青年時代與弟王兆林赴魯西冠縣再學查拳、滑拳等拳術器械,并得到楊鴻修指導。曾在山東武術傳習所任教。民國初年,與弟王兆慶、王兆林接任白致俊老師“西書房拳場”,在此基礎上,于濟南西青龍街南大寺旁創辦“俊英體育社”任社長,培養出大量人才,名徒有楊法武、楊松山、馬裕甫、馬永魁、于孝增、馬清河(馬劉鎖)、米雙亭等。舊時,凡來濟南賣藝傳藝者必先拜王大老師,遞上拜帖,方可行事。建國后一直從事業余武術教學活動,為繼承發展和推廣民族武術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另一名徒馬金堂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曾拍攝武打電影《火燒紅蓮寺》《關東大俠》等,是我國早期的功夫片演員。

  12.馬金鏢(18811973):字煥章,查拳名家,回族,山東濟南人。少時從賽鶴鴻、白致俊習武。后從楊鴻修、張學生、沙正清攻研查拳。1915年,在濟南創辦“群英武術社”,培養了張孝才、宛長勝、金延華、米雙魁、米壽增(女)等。曾執教山東武術傳習所。1926年前后南下,受聘于江蘇省體育傳習所。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任查拳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學期間,曾用中國傳統劍術擊敗美國拳師麥克魯西洋劍術,為國爭光!1929年參加杭州武術擂臺賽獲優等獎。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中學等。抗戰勝利后,全家定居上海,租用兆豐公園一角場地,恢復自創的“群英武術社”并自任社長,直至文革開始。二十余年桃李滿天下,有的學生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的教授。濟南回族著名書法家金棻先生都曾拜馬老為師。1973年歸真于上海。2005年,其孫馬學義將祖父忠骨遷回故鄉,安葬于濟南二仙回民公墓,圓其生前夙愿。其另一名徒米雙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任濟南北洋大戲院經理期間,使戲院達到鼎盛時期,也使濟南京劇達到了高潮。北洋大戲院曾是老濟南戲劇界的一張名牌,是濟南回族的驕傲,后仍由回族馬壽泉繼任經理,至公私合營。其后人生活在上海市及濟南等地。

  13.王振山(18831968):回族,河北滄州人,近代山東跤術的主要傳人。出生武術世家,是著名武術家王子平的叔父,叔小侄大。其身材高大,擅用左右別子,早年摔遍河北跤壇無對手,有“鐵別子”的美稱。1917年,山東武術傳習所成立時,應馬良聘請來濟南傳藝,曾任馬良衛戍司令部總教官。定居濟南后,在濟南西關回族居住區廣收門徒。同時,執教跤場五六處,其教授方法有獨到之處,要求學生練“打閃紉針”之功,講究“四兩撥千斤”,王老常說:“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輸跤不輸把”。培養了大批跤手、名家,知名者有張孝才、馬清河、崔鳳歧、張孝田、馬杏田、馬鴻志、楊奉玉等,后為國術館、社的成立及上世紀跤壇盛世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近代著名武術理論家徐哲東在民國十八年出版的《國技論略》一書《摔角》一節中稱“王振山為馬良鎮守使部下的一巨擘”。歸真于濟南。

  14.王兆林(18841968):號竣青,國術名師(號稱三老師),回族,山東濟南人。自幼隨賽鶴鴻、白致俊、金玉田、馬云章、馬升平等習武,并得到楊鴻修指導。后任“俊英體育社”副社長。打破門戶之見,與各派拳師進行教學交流。培養出了楊法武、楊松山、馬裕甫、張孝才、米雙杰、于孝增、米壽增(女)、楊淑英(女)、王新志、金延年、其子中國武協副主席王新武,武術教授王新泉等幾代名徒,曾任山東省國術館教務長。是清真南大寺大鄉老之一。建國后任教于山東醫學院,畢生致力于武術的繼承與發展,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等職。其最后一批關門弟子中,周英龍現任濟南市市中區文聯主席,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回族杰出人物。

  15.楊寶慶(18851975):老拳師,回族,山東濟南人,外號“楊小辮子”。其父楊鴻云也是查拳拳師,其母楊賽氏是名拳師賽鶴鴻之妹,其伯父楊鴻修是楊式查拳創始人。在家中排行第三,人稱“楊三爺”。先后隨家人及白致俊、沙正清等習武。后從師習練鐵沙掌。通過多年習練,將所學拳技精髓融合在一起,創編了“一腿分五腿、每腿三破法”的“五打十五破”技法。年輕時,與陳保平(18781957)、米雙瑞(18841930)號稱“山東回族三英”。陳在濟南開“寶源泰”雜貨店并授徒,米在徐州開“瑞生客棧”“瑞生米店”并授徒,濟南最早的電影院“小廣寒”也有米雙瑞的股份。其三位少時入青幫,為大字輩人物,有“威震南北”之稱,與上海灘大亨黃金榮同輩齊名,另一位大亨杜月笙則是小一輩的人物。1920年,楊寶慶定居南京。在南京廣收門徒,行俠仗義,留下了很多傳奇的故事。曾開辦“華昌游樂園”(貌似上海大世界)。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參加南京市及下關區武術表演活動。長期設場收徒,門生眾多,在南京地區很有影響。歸真于南京,其子孫后代均生活在南京市。

  16.馬永魁(18931982):號子元,查拳名師,回族,山東泰安人。自幼習武,少年時代來濟南拜左雙臣、王兆亭、馬金鏢等為師習武,并定居濟南。1917年再從楊鴻修學習查拳、滑拳、洪拳、精炮拳、彈腿等器械,對槍術很有研究,外號“山東一桿槍”,對楊式查拳的技藝,有較深造詣。19311937年任山東國術館第四分社社長,19461948年任濟南市國術學友會第八研究社社長。建國后長期從事業余武術教學活動,名徒遍布全國各地。60年代,在上海的王子平,在北京的常振芳為著書立說,千里迢迢到濟南,與馬永魁切磋技藝,研討查拳的奧妙。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在濟南時都曾拜其門下學習武藝。馬老為查拳的繼承與推廣做出了貢獻。其外孫陳友云、陳達等得其傳授,曾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的武術比賽,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保存著馬老留下的多種稀有的傳統器械,現仍活躍在武壇,傳承著技藝。筆者自幼與馬老同住西青龍街陳家胡同,曾親眼所見了馬老演藝拳術器械,并聆聽了馬老講述拳理武史等。本人喜愛搜集整理武史資料是受馬老的影響之一。

  17.劉寶庭(18921978):名拳師,回族,山東濟南人。武術世家,自幼與兄劉保云、弟劉保林、劉保慶拜白致俊為師,習練查拳派、彈腿門拳術、器械。劉氏兄弟藝成后,自成一家,劉家習練的拳械有“大架”之稱。后在濟南西關石棚街創辦“小溝拳場”,培養了幾代武術名手,在山東武壇有較大影響。劉寶庭曾任山東省國術館第十分社社長,濟南國術學友會委員,其弟劉寶林曾任教于濟寧曲阜師范學校武術教習。劉寶庭一生習武,終生授拳。培養的知名者有宛長勝、何占元、賽振山、左秀文、趙秀蘭(女)、劉少甫等。其子女解放前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回族中早期的革命家庭之一,劉寶庭之子劉兆勇至今細心保存著家傳的多種古兵器,是濟南回族中的一大財富。劉寶林之子劉兆志傳承家學,至今活躍在武壇上,是又一代武術名師。其另一名徒趙來賓(19161993),擅長接骨拿環,為西關穆斯林乃至濟南周邊地區市民義務行醫幾十年,口碑甚佳。   (未完待續)

 

分享: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rmww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